离董明珠和雷军的“10亿赌局”揭晓只剩下不到一个月,回首五年的时间,眨眼之间。5年前那场轰动商界的“10亿赌局”让我们记忆犹新。
当时,在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颁奖现场,作为互联网企业代表的小米CEO雷军向董明珠立下战书:请全国人民作证,五年之内,如果我们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,董明珠董总输我一块钱就行了。董明珠当时就反驳:要赌就赌十个亿。就这样,格力与小米的赌局开启,而两者的举动自然而然的也开始备受外界的关注。
5年之约如期而至,就在前不久举行的“201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”上,董明珠宣布,与小米雷军的赌局已经基本胜出,并称赌局本身毫无意义,两者不具备可比性。
她还透露,格力电器今年营收将达到2000亿元,比去年足足增长500亿元。
那我们就先来看一下两者五年前到现在的发展变化。
2013年,格力电器的营收已经高达1200亿元,而小米的营收仅有316亿元。而今年前三季度,格力电器营收达1487亿元,同比增长34.11%,归母净利润达211亿元,同比增长36.59%。
相比之下,小米在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总和为1304亿元,同比增长64.1%。距离2000亿元还有约700亿元的空间,这对小米来说是很大的挑战,因为小米在前三季度营收最高的是在第三季度,营收为508亿元。
当然这只是从数字的金额上来看。格力确实胜小米一筹。但是同时也有人认为小米不一定会败。原因是小米市值目前已超格力。
截止11月8日收市,今年上市的小米市值已经达到了2672.6亿人民币,超过了格力2304亿人民币的市值。当然这是市值,还有就是小米的营收增速远超格力。
小米这5年的发展可谓励志,2013年那会,小米销售额只有265.83亿元,格力呢,已经达到1200.43亿,只相当于格力的22%;但到了2015年,小米营收已经相当于格力的68%,2017年,已经相当于格力的77%,而到今年,格力和小米的营收估计已经相差无几。
所以,从增速的趋势来看,格力稳中有升,但小米爆发力惊人,可以说是超越格力的。当然,我们与其依据他们赚钱的数据去分高下,还不如去评估他们长远的赚钱能力。
从战略层面来看,两家都是围绕各自的核心主业务,实行多元化发展,但发展情况却不同。
先说格力,打的是全产业链,开赌以来,格力先后布局高端装备、生活品类和通信设备等板块,进入了手机、汽车、芯片等领域,更试图通过智能装备等产业向医疗、食品行业扩张。
但是这条多元化的路走得并不顺畅,一来格力出身传统实体行业,业务结构稳定,不冒进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格力多元化的进展;
二来,手机业务也一直未见起色。
要知道,手机是最有潜力成为智能家居控制中枢的产品之一,格力的手机业务被搁浅,也就意味着全产业链少了一个很重要链接产品。
反观小米,同样发展生态链,虽然智能手机市场进入停滞状态,但却成功将客单价更高的大家电发展成为小米营收增长的“利器”,比如小米电视就曾连续3个月做到了中国市场第一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7月,小米还推出了米家互联网空调,直接正面pk格力。正如雷军所说,小米本质上已经是一家以手机、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。它的模式是用高性价比的硬件产品笼络用户、留住用户,再从海量用户中获取互联网服务收入。
所以我们能看到它的整体营收是趋于多元化的。拿2018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,手机销售收入占总营收的67.5%,IoT与生活消费品销售收入占比22.7%,另外互联网服务收入72亿,占比9%。
而格力的主要营收就不太理想,依旧取决于空调业务。格力电器2018年半年度报告就显示,2018年上半年,空调业务占格力总营收比重依然超过80%,而被寄予厚望的智能装备业务占比却下滑到0.3%。所以从小米和格力的营收结构来看,小米的“含金量”更高。
好了,说到最后,我们就来说一下这场赌局的胜负。相比而言,对于赌局的结果格力更胜一筹,而对于未来的发展小米又显然是更高一些。所以这场赌局不分胜负,各有所胜。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说,格力赢了结果,而小米则赢了未来。不是吗?
更多精彩内容,尽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厚昌学院!(悄悄的告诉你,后台回复“干货”即可免费领取营销,竞价,信息流全知识大全)